不停Loop…
琴日篇講道好好聽,因為係講不要以自己的Timing 去判斷神的作功。(約2:1-11)
“酒用盡了”(約2:3)
我們在世上,有時會有大患難臨頭。但我們有耶穌就不用怕。
一、好景不常
婚筵共7天,家主本來要預備大量的酒。但一開始就中斷了:“酒用盡了”。很掃興,家主很覺丟臉。
我們可以享樂,但不能攔阻困難的來臨。一個人不過是脆弱的蘆葦。我們有困難,不用怕,因為有主同在。
二、耶穌的母親對祂說
1.耶穌的母親不是對主人說
她沒有對家主說,也沒有叫人去買酒。
2.她對耶穌說
她把困難帶到主前。我們有困難不應先求人,而是先要告訴耶穌。
3.她代求
她把別人的難處當作自己的難處,主動為人禱告。可惜我們許多時候不曉得為別人禱告!
4.也是為自己求
她生了耶穌,被人誤會了30年。現在她急於求耶穌行神跡以顯明自己真的是童女生子。
5.用信心求
“這相信的女子是有福的……。”(路1:45)
耶穌的母親未見耶穌行過神跡就相信。我們不要因看見神跡才信,而是先信才見神跡。
6.“對祂說”(約2:3)
她沒有支配耶穌,只叫耶穌注意筵席中的缺乏。
***好多時我地會想祈禱後,就要立即得到回應。
但很多時卻得不到,於是我地就會覺得主沒有聆聽和回應,而不停埋怨祂。
是我們支配祂嗎?
有耐性並相信祂,祂是有祂的時間表而作功的。
主的答覆
“耶穌說:‘母親,我與你有什麼相干?我的時候還沒有到。’”(約2:4)
一、婦 人
“母親”,原文作“婦人”(看小字)。福音書沒有記耶穌稱馬利亞為母親。耶穌在十字架上還是稱她為“婦人”(約19:26小字)。
希臘文“婦人”,是姑娘的合法稱呼,不是不禮貌。耶穌是站在神子的地位上行神跡的,而馬利亞只不過是眾婦人(不再稱童女)的一個,她“是主的使女”(路1:38)。
天主教要拜馬利亞,但馬利亞只是一個“婦人”罷了。
二、“我與你有什麼相干”(約2:4)
這句話不是責備。亞蘭文是“各人管各人”的意思。
在屬靈的事上,我們不應遷就親人。
三、“我的時候還沒有到”(2:4)
1.等一會兒還可
不是筵席上沒有酒,而是筵席的酒不夠供應,所以等一會兒還可以應付。
2.彌賽亞顯榮耀的時候
彌賽亞榮耀的時候是在十字架上(約7:6,8,30,8:20)。
時候到了(12:23,13:1,17:1),這是十字架上顯榮耀的時候。
3.主答覆我們的禱告
主不一定立即答覆我們的禱告,我們應當忍耐等候。祂行事是有一定時候的。
祂也不一定是照我們的意思來答覆我們的禱告。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只求了一次,而且耶穌當時也沒有立即答覆她。我們不應學天主教向馬利亞求,然後再由馬利亞求主。
信心的表現(約2:5-8)
他們都未見過耶穌行神跡。他們只用信心來等候。
一、馬利亞的信心
1.謙卑的信心
馬利亞不因主的話而發怒(2:4-5)。她有信心,她謙卑。
2.順服的信心
她絕對順服(參路1:38)。
3.帶領人仰望主的信心
“祂母親對用人說:‘祂告訴你們什麼,你們就作什麼。’”(約2:5)注意“祂”,馬利亞使管筵席的人仰望耶穌而不是仰望自己。
二、用人們的信心
1.受試煉的信心
“耶穌對用人說:‘把缸倒滿了水。’他們就倒滿了,直到缸口。”(2:7)
他們離水源很遠,很不容易把缸倒滿了。
用人順服:他們每日倒水入缸,水都沒有變酒。現在只要順服——擔水。
耶穌本來用一句話就可以行神跡,但祂要各人盡本分,又要各人學習順服。
2.更大的信心
“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,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裡,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。”(2:6)
6口缸,一共可以盛18桶水。他們離水源又遠,把18桶水送去甚難。
把水倒入缸裡很容易。但如果把倒入的水舀出來仍是水,他們就會被撤職。他們有信心:“他們就送了去”(8節)。
我們只要從信心開始,就看見神的榮耀了。
水變酒(約2:6-8)
耶穌為什麼要行這個神跡。讓我們再來看看這神跡的各方面。
一、水
是自然界物質。6口石缸:給客人飯前飯後照規矩潔淨(可7:2-4),洗手洗腳。水可表示生命。
二、酒
釀成好酒必須經多年的時間。酒,預表豐富的恩典。酒不是必需品,因客人已喝得差不多了。主給他們更豐富的,是恩上加恩。
三、耶穌只說話
神創造萬物也是用一句話。耶穌沒有用手勢、沒有按手、沒有禱告,證明祂是管理時間空間的全能者。
“倒滿”與“舀出”:石缸裝水,以前沒有用來裝過酒。現在有特殊的用處。科學家看來是不合科學的;一般人看來是多此一舉。耶穌解決的方法,令人猜不透。可能舀出來才變,那就更要用信心去舀呢!
苦與甜(約2:10)
世界的甜實在又淡又苦;神給我們的似苦實甜。
一、世樂是先甜後苦
“人都是先擺上好酒”(10節)。讓人先喝好的,讓人先喝醉了就嘗不出味來,才給次的。
葡萄酒是以色列人最主要的飲品,他們絕對不會預備不夠的。但這最不成問題的竟然就出了問題:“酒用盡了”(3節)。人生的痛苦經常是在想不到的時候發生的。
世界會叫我們醉了,結果就是痛苦和死亡。
二、耶穌給我們的是先次後好
世界給我們的是先甜後苦,但耶穌給我們的是先苦後甜。
當我們沒有世上的快樂時,主就賜我們更多的喜樂。許多人認為基督徒只有痛苦,而不能享樂。其實神的原則是先苦後甜,例如約瑟或保羅的經歷。
被主使用的器皿
“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,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裡,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。耶穌對用人說:‘把缸倒滿了水。’他們就倒滿了,直到缸口,耶穌又說:‘現在可以舀出來,送給管筵席的。’他們就送了去。”(約2:6-8)
主所用的器皿,有石缸與用人。
一、六口石缸
石缸是卑賤的器皿,但器皿不分貴賤,經主使用就高貴。被主分別為聖,更被主大用:“倒滿了。”
二、用 人
1.不知名的人
他們是被主使用的僕人。
2.順服的用人
他們雖然沒有特別的知識,但他們絕對順服:“他們就倒滿了”(7節)、“舀出來”,“就送了去”(8節)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